近日,“苏海门渔17608”渔船在江苏海门水域作业时,意外捕获到一尾中华鲟,经核实,该尾中华鲟为三峡集团于2024年3月28日宜昌江段放流的子二代中华鲟,据现场人员反馈,此尾中华鲟健康状况良好。此次发现证实了人工繁育的中华鲟在放归自然后能够适应海洋生活环境
图为江苏海门水域误捕的中华鲟及其背鳍上的T型标记(江苏省南通市环保监测中心供图)
该中华鲟体长约1.3米,体重45斤,背鳍上带有标记有放流信息的T型标记(此标记是一种悬挂在背鳍上的体外标记,该标记上印有编号、放流单位和联系电话,方便沿江群众发现放流中华鲟时,能及时联系到科研人员进行救护)。随后,渔民和相关部门在确认鱼体健康无碍的情况下,将该尾中华鲟放归海中。
这并非该水域首次发现中华鲟的踪迹。2023年4月,一尾2022年春季放流的中华鲟也出现在附近水域,这两次发现为人工繁育中华鲟的放流效果提供了重要佐证,初步证明了长江流域放流的中华鲟能够适应海洋生活环境。
中华鲟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国际极危物种,江海洄游型鱼类,80%以上的生活史在海洋中完成,其生存状况一直备受各界关注。40余年来,在行业主管部门的指导下,三峡集团所属科研机构持续开展中华鲟物种保育及种群资源恢复工作,截至目前共放流中华鲟超650万尾,对中华鲟的自然种群资源起到补充作用。下阶段,三峡集团还将继续对中华鲟在长江口及近海生活史开展探索性研究。(撰稿人:朱佳志、叶孜 审核:姜伟 审批:李志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