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航不断行,安全过坝区
――写在三峡坝区水域断航之际
□ 本报记者 范明强 特约记者 黄华
开栏的话
2003年是三峡二期工程最后一年。年内,被三峡总公司总经理陆佑楣喻为“三朵花”的水库初期蓄水、永久船闸通航、首批机组发电,将相继成为现实。三峡建设者历经11年奋斗,将初享胜利的喜悦。
从耕耘播种到鲜花怒放是个渐进的过程;同样,充满挑战的三大目标,也需要不断克难攻坚,才能够节节推进,最终得以实现。
为便于读者跟踪把握三大目标实现历程,了解这个历程中取得的各项阶段性成果,从本期开始,本报特开辟《2003:三峡怒放“三朵花”》栏目,围绕三大目标及其主要控制节点、关键项目进展,进行系列新闻述评。本期推出系列的首篇《断航不断行,安全过坝区》。
正值春暖花开。三峡工程二期建设三大目标的实现指日可待,三峡建设者正在弹奏雄劲的序曲――临时船闸封堵,三峡坝区水域断航。
临船封堵与三峡坝区水域断航是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建设过程中一个重要的环节,是三峡工程实现初期蓄水、永久船闸通航、三峡首批机组发电的前提。临时船闸如果不能按期封堵,三峡水库就不能如期蓄水;不能如期蓄水,永久船闸就不能投入运行,三峡机组就不能发电。
断航不断行,安全过坝区。这是三峡建设者对社会的承诺。
为实现这一诺言,有关部门已先期作了周密部署。根据部署,断航后的翻坝转运工作将本着“客货分流,各行其道”的原则,积极稳妥地做好翻坝转运工作,确保旅客、货物顺利过坝。所谓“客货分流、各行其道”,就是“四管齐下”:客运,仍然由三峡大坝上游3.6公里处的秭归县茅坪港客运码头承担转运任务;货运,除按照国家的统一部署进行铁路、公路分流外,三峡坝区还修建了吞吐量为每天一千吨的件杂货码头;滚装翻坝仍在三峡坝区野背码头上、下船;集装箱、商品车通过新修的茅坪港码头运输。
“四管齐下”能否确保“翻坝转运”万无一失?有的旅客仍不免心存疑虑。
回顾五年来的翻坝转运工作,我们不难得出这样一个结论:翻坝转运工作对三峡建设者来说,已经是轻车熟路了。他们在翻坝转运工作中曾经受了最严峻的考验。
五年汛期期间的翻坝转运工作,最艰巨的考验当属1998年夏季。这一年,长江发生特大洪水,洪峰八次过三峡坝区,每次均在50000立方米每秒,超过原设计流量标准45000米每秒,坝区累计封航达52天。封航后,大批旅客和货物滞留在三峡坝址上下游的秭归县茅坪港和宜昌市。旅客最多的一天达1. 4万人。为了保证旅客的交通安全,中国三峡总公司工程建设部牵头,与三峡通航管理局、宜昌市交通委员会、秭归县人民政府共同组织成立了“三峡坝区汛期应急转运协调领导小组”,在旅客流量最大的茅坪港设立现场办公室。在这个小组的统一协调管理下,52天中及时调度车辆近1.9万辆次,转运旅客45.3万人,转运货物5479吨。三峡建设者经受住了严峻的考验,向人民交了一份圆满的答卷。
2002年春运高峰期的翻坝转运工作也是对三峡建设者的一次考验。春运最高峰时,通过坝区的客流量达到4万人次。据三峡工程翻坝转运指挥部统计,春运期间转运旅客50万人,其中陆地转运38万人次。翻坝转运工作再一次经受住了严峻的考验。
五年来,无论是每年夏季汛期的翻坝转运,还是春运高峰期的翻坝转运,三峡建设者都做到了客货不滞留、不受损。
今天,虽然翻坝转运担子很重,但有充足的人力、物力的投入,有强有力的组织措施,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我们一定能兑现“断航不断行,安全过坝区”的承诺。
断航期的翻坝转运是暂时的,仅为67天。这67天的历史一瞬间,将换来的是永久的“通途”。6月15日双线五级船闸试通航后,三峡航运将进入一个新的时代――三峡水库将显著改善长江宜昌至重庆660公里的航道,万吨级船队可直达重庆港;航道单向年通过能力可由原来的约1000万吨提高到5000万吨,运输成本可降低35%至37%。到那时,当人们回首翻坝转运这一段短暂历史时,一定会别有一番感受在心头。
发布日期:2003年04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