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探明在人工养殖条件下,如何更好地对珍稀鱼类进行营养调控及培育,2月22日下午,华中农业大学水产学院高坚副院长、内江师范学院文正勇博士应邀来到长江生物多样性研究中心(以下简称生物多样性中心),为科研及养殖人员进行题为“淡水鱼类苗种配合饲料研发及投喂策略研究”和“基于基因组学的水产动物重要经济性状遗传解析及调控机制研究”的学术报告,并与参会人员进行交流。
会上,高坚副院长详细介绍了其研究团队探究大口黑鲈开口饲料最佳蛋白源、最适添加量、最适驯食时间,及不同光谱对工厂化循环水大口黑鲈苗种培育效果的影响等实验的探究过程及实验结果,高坚副院长认为鱿鱼粉作为大口黑鲈仔鱼饲料蛋白源要优于鱼粉与磷虾粉,并且在饲料中添加8%水平的鱿鱼水解蛋白可促进仔鱼生长,提高饵料转化率,增强仔鱼消化能力与抗氧化能力;在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条件下,大口黑鲈开口摄食丰年虫后第9天应开始驯食人工配合饲料,且相较于红、蓝、绿单色光谱,全光谱组照射养殖条件下,鱼群的健康水平、存活率、聚群行为较优。
随后,文正勇博士介绍了其研究团队利用基因组学、转录组学和功能基因组学等技术手段,在黄斑蓝子鱼高不饱和脂肪酸合成代谢及其调控机制方面的研究工作,相关研究成果进一步丰富了鱼类高不饱和脂肪酸合成代谢及其调控机制理论,对其他经济鱼类的生物学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同时,文博士还介绍了在长薄鳅基因组学、理县高原鳅基因组学研究方面取得的最新进展,认为该研究成果可以广泛应用在长薄鳅早期性别鉴定和繁殖生物学研究工作中,并在高原鳅鱼类的高原适应性和雌雄二型特征的遗传机制研究方面有着巨大潜能。
参会人员认真听取了两位主讲人的报告,并就其中内容进行了充分交流。
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强调“要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保护中华鲟等长江珍稀鱼类任重而道远。此次学术交流,对提升生物多样性中心保育的长江珍稀鱼类的养殖培育技术、优化饲料配制技术有着重要参考价值,对更好地保护长江珍稀鱼类生物多样性有着积极意义。(资料提供:李洋 / 撰稿:叶孜 / 审核:杨元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