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年末,中华鲟研究所成立中华鲟营养饲料研究团队,对中华鲟仔鱼的多样性开口饵料进行实验,以期找到中华鲟的多样性开口饵料,确保生产效果。
图为科研人员向中华鲟鱼苗投喂丰年虫饲料
历年来,研究所在中华鲟鱼苗培育过程中,主要以水蚯蚓为开口饵料,虽然鱼苗生长速度较好,但由于水蚯蚓供给源头不稳定性和自身携带病原菌较多等问题,难以维持中华鲟苗种培育的绿色、健康、可持续发展。因此,在安全可控条件下,筛选出多种适合中华鲟的开口饵料迫在眉睫。此外,苗种密度、饵料密度、换饵频率、水质调整对最终的得苗率都有显著的影响,因此,结合实验条件及生产实际,制定适宜的投喂策略对中华鲟苗种的规模化培育也至关重要。
图为中华鲟鱼苗在食用丰年虫
为此,研究团队根据中华鲟研究所珍稀特有鱼类营养学研究总体布局及重点科技攻关要求,结合研究所以往的经验和基础,从实际生产中遇到幼鱼存活率较低的难题出发,通过开展中华鲟开口饵料培育及投喂试验,从营养学角度对中华鲟开口饵料的筛选及早期营养生理需求展开一系列研究。
图为喂食近2月的中华鲟仔鱼
历时近2个月,研究团队经过初步筛选,认为丰年虫具有良好适口性,促生长效果显著及对水质影响小等优点,具有替代水蚯蚓作为中华鲟开口活饵的潜力,同时,研究人员配合适宜的投喂策略,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中华鲟仔鱼的存活率。该项研究在已有基础上进一步丰富了中华鲟开口饵料选择的多样性,为中华鲟仔稚鱼的健康和高效培育提供强有力的理论依据和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