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鲟是中国特有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是长江鱼类资源保护的旗舰物种之一。今年7月,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更新的物种红色名录显示,长江鲟已经野外灭绝。
为保护长江鲟,做好应对极端情况的技术储备,今年春季繁殖期以来,中华鲟研究所开展了冻精繁育苗种等多项人工繁育关键性技术攻关,取得阶段性成果。为进一步巩固研究成果,提高冻精繁育苗种孵化率及成活率,中华鲟研究所于近日展开长江鲟精子冻存损伤机制研究。
此项研究,主要通过对比长江鲟鲜精和冻精的精液质量,检测其形态结构变化,并进一步检测对比鲜精和冻精的DNA完整率、质膜完整率及顶体完整率等精子活性关键指标,初步揭示精子冻存过程中的损伤机制。
图为科研人员正在进行冻精DNA检测
精子作为一种重要的种质资源,在维持珍稀物种种群遗传多样性及防止近亲繁殖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而超低温冷冻保存是保存精子种质资源的一种重要方式。在超低温冻存过程中,精子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冷冻损伤,造成精子质量下降,为减少精子冻存过程中的损伤,探究其冻存过程中的损伤机制尤为重要。
该项研究工作,将对优化精子冻存技术,提高冻存精子质量,提升冻精繁育苗种的孵化率及成活率有着重要作用,对长江鲟这一珍稀物种的种群延续有着重要意义。